345 大燕公主
眼见卓亦疏出现在此地,众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毕风鹤颇为惊愕,但他与卓亦疏素有恩怨,此时见他前来,必然是敌非友,又有星婵儿和安庆仪在一旁虎视眈眈,毕风鹤只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星婵儿则直接说道:“卓公子救走了岑参,现在又来了此处,不知意欲何为?”
卓亦疏轻笑一声,也不回答,而是转头看向安庆仪,安庆仪眼见心上人就在眼前,先是喜出望外,而后却是神色黯然,似乎有千言万语要与他说,但最终只是动了动嘴,并未说出口。
眼见于此,卓亦疏轻佻一笑,旋即揽过安庆仪,然后纵身而去。
捉生营出手拦截,却被卓亦疏连杀数人,然后扬长而去。
星婵儿与毕风鹤互相忌惮,谁也不敢贸然出手,只怕自己对付卓亦疏时会被对方偷袭,如此一来,这二人也就眼睁睁的看着卓亦疏远去。
卓亦疏带着安庆仪行至一处空谷之中,两人相对而立,默然无语。
良久以后,终是卓亦疏说道:“你还是成了大燕公主。”
当初的安庆仪深信父亲乃是忠臣良将,绝非世人口中的乱臣贼子,为此不惜身入灵山岛,九死一生只为救出颜真卿,让天下人看看安家人的忠义,而如今安禄山起兵造反,卓亦疏本以为她会与父亲划清界限,却没想到她竟然助纣为虐,坦然成为大燕公主。
安庆仪说道:“我知道你在河北诸郡的所作所为,何千年就是你杀的。”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听得此话,安庆仪心中凛然,旋即长叹一声,说道:“现在我也是你口中的乱臣贼子了。”
“安禄山起兵造反,不知害了多少无辜百姓,如今天下大乱,百姓生灵涂炭,流离失所,皆是安禄山之过。”
可安庆仪听后却道:“李隆基不理朝政,任用杨国忠这等奸臣为相,这个天下早已是民不聊生,只不过是在用一种假象苦苦支撑,如今之乱只是撕破了假象,这样的大唐,本就不该存在于世。”
卓亦疏听后默然不语,他年纪虽轻,但却经历了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过程,而这个衰落的始作俑者就是李隆基,诚然,年轻的李隆基英明神武,替父亲夺回了皇位,后来自己登基称帝,更是将大唐带至极致,八方来拜、万邦来朝,大唐帝国已至盛世,只是任谁也没想到,晚年的李隆基日渐荒唐,好大喜功,已无年轻时的英明,先后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为相,朝中内外乌烟瘴气,大唐各地民不聊生,盛唐只剩下一个华丽的外衣,实则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算没有安禄山,恐怕也会有别人来反抗唐廷。
眼见卓亦疏不语,安庆仪又道:“我父亲造反,又何尝不是被逼迫的,他虽手握重兵,但终究不过是三镇节度使而已,与大唐帝国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安史大军之所以能势如破竹,既是因为李唐王室失了民心,也是因为李家父子勾心斗角,这才给了别人可乘之机。”
此时安庆仪的心思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卓亦疏甚至觉得眼前的她已经非常陌生。
只听安庆仪说道:“此次之战,最危险的一战就是潼关之战,我父亲兵临潼关,但身后有颜真卿搅乱河北诸郡,前方潼关天险,高仙芝与封常清坚守不出,无需一年半载,只需三五月就能耗垮我父亲的大军,但是李隆基竟然因为高仙芝和封常清不肯出兵而斩杀了他二人,临阵斩将本就是兵家大忌,后来他又逼迫哥舒翰率兵出关,直接致使潼关失守,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皆是当世名将,却尽数败于潼关,打败他们并不是燕国的大军,也不是李隆基,而是太子李亨。”
卓亦疏听后颇感意外,不知安庆仪为何有此一说。
却听安庆仪说道:“高仙芝与封常清被杀,是因这二人据守不出,这本是最正确的决定,但却因此被李隆基所杀,你可知是为了什么?”
卓亦疏并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安庆仪。
安庆仪长叹一声,说道:“边令诚诬陷这二人贪污军粮,并且领兵不力,这才使得高仙芝和封常清惹来了杀身之祸,但边令诚只是个宦官,而高仙芝和封常清皆是位居高位,边令诚能扳倒他二人,自然不是他一人之功,而是因为身后太子相助。”
“你是说想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人不是皇上,而是太子?”关于这件事,卓亦疏在马嵬驿时就曾听高力士说过,高力士还曾明言相告,太子布下了天策局,潼关失守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果然,只听得安庆仪说道:“边令诚本就是太子的心腹,他奉太子之命诬陷高仙芝和封常清,若无太子相助,两大名将又怎会一日同死。”
卓亦疏却道:“太子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他不要李家的江山了吗?”
“太子的储君之位坐了这么多年,他最大的愿望自然就是登上皇位,但只要李隆基在一天,这个皇位就不可能落到太子头上。”安庆仪说道:“所以只有削减李隆基的势力,太子才能成事。”
此处掠过风沙,让人不禁浑身一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