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0后的思维在孩童的这一阶段是极其狭窄的,除了自然还是自然,目光所至之处就是我们眼中所有的世界,离愁别恨离我们太过遥远。理想在这一阶段几乎是触手可及的,就好像挣脱手掌的纸飞机,在空中回旋后,总会落到离自己不远的地方。
前代人发明的小玩意或者游戏项目,七0后会传承下来,可他们不会完全照旧,随意地进行拓展和创新,挣脱古板的限制,七0后的玩乐项目精彩纷呈。如果玩具是那个年代标记之一的话,那服装恐怕可以称得上是七0后的影子,的确良、方格子图案衣服、碎花长裙、海魂衫、蝙蝠衫、喇叭裤等的出现,基本上冲淡了六0后对布票、回纺布的记忆,这个社会在不经意间有了些许的变化,人们开始尝试着求新求变,但似乎还没有对70后造成多大的影响。
七0后在往后的岁月里是如何一步一步分化成前七0和后七0的,以及七0后极其多样的性格特点是怎样演变成的,其实,七0后的每一次思想转变,在每一次变革当中都是有迹可循的。你要了解七0后经历了什么,你才能真正读懂七0后。
1976至1979年是中国人口出生最鼎盛的时期,所以,七0后从来就不缺少兄弟姐妹和同伴。那时家中最小的孩子,总是承接着哥哥或者姐姐穿旧了的衣服,那种不合身的感觉起初多少会有点抗拒,却很快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就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于周身邋遢、鼻涕横流地坐在饭桌旁,端起搪瓷大碗时,父母投来的略带歉意缺少陪伴却斟满慈爱的目光。正因为童年七0后的满足感要比八0以后的容易得多,所以日后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少对生活感到绝望,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坎为何物,只相信没有翻篇不了的困难,永远相信父母的爱就像烈日当头,头顶上顶着的一脉宽展荷花叶。
这个时代里的孩子们非常喜欢收集有设计感的小物品,即使这些物品可能一钱不值,那也无关紧要。很有代表性的玩件就是香烟的纸包装,标有社会主义宣传标语的火柴盒。那时的香烟极少硬盒包装,基本没有过滤嘴,烟纸裹着的烟草粗而实;那时的火柴盒面是花火票,火柴杆从木杆到胶质杆。我们会把香烟纸放在草席下压平,把火柴票面小心翼翼的夹入书本内页。我并不想浓墨重彩去描绘七0后的童年,但一切的色彩都和记忆有关,一切的色彩都是七0追寻过的脚印。那时的一切是这么的自然,这么的无忧无虑。我们可以在台风的天气去海边看海,我们可以在夏日炎炎的时候,攀爬上高高的树上掏鸟窝,我们可以在满满尖刺的仙人掌簇丛前摘到红色果实,然后丝丝甜滑地咀嚼它……这不是刻意地去展示我们曾经有多么无畏和勇敢,而是,迷一样的世界,就算没人教授,我们也可以一点一点去感知,去认知,去体会。
七0后从来不会苛求什么,当然父辈们也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东西,仅有的黑胶唱片,已没有唱机放响;仅有的带棉套砖头样式的收音机,烂得装上电池却只能听见电流的沙沙声响。那一堆印刷粗糙的小人书,在还未识字的七0后看来,和废纸没什么两样,但是,却不能去打纸张的主意,因为,出生在解放前后的父辈们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对书本和文字可是饱含虔诚的,一不小心会招来责骂,甚至是一顿狠揍。于是,大重九、丰收、大前门、阿诗玛、蝴蝶泉、牡丹等烟纸,就成为很多的替代品,我们把烟纸折叠成三角纸牌,在粗糙的水泥地面上,可以使出全身力气拍纸牌,从日出玩到沉暮;一张白纸折成可用食指按着尾部跳跃的青蛙,可以鼻涕横流地趴着玩耍上半天;一个家用缝纫机耗完的纺线滚轮,可以套上橡皮筋和长短两节小木棒,做成利用旋转启动的小车;一份报纸裁剪下来,可以折叠成三角船或者带船舱的船儿,放在装满水的大脸盆里漂到晚饭时分;几只破烂的人字鞋,就可以重复抛,跨步拾,相互比拼直至黄昏。
有人认为七0后不会体验到六0后乃至以前贫瘠年代的辛酸,其实你不知道,七0后经历的贫穷年代,其实要比现在回想那时的光景要悲凉的多,只是孩提时的我们因为年纪小而没有细心察觉而已。
在1982年前后那段时间的地方小县城里,一分钱可以买一个糖果,五分钱可以买一包相当分量的腌制果脯,一角五分钱可以买满满一草帽兜的龙眼。当时已经有人开起了小卖部,小卖部不少是用白铁皮打造的,除了点牙膏、毛巾、肥皂、挂历外,基本上没有啥卖的,就是当时的所谓商业巨头土产公司,能卖的零副食品也没有几样,柜台上一成不变的是那柜台面上几个圆柱型的大玻璃罐,有气无力地装着白糖、红糖、甜榄、咸味话梅等食品,快掉完毛的鸡毛掸子和一个木材质掉漆的大算盘每日陪着带有蓝布袖套的售货员,迎来送往选物件的人们。供销社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几把芦苇杆制成的扫帚,几个簸箕,几个橡胶桶,几柄锄头,几把铁铲,还有一些南方人工灌溉用的鱼丝绳系两头灌溉用的铁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