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后世,实现机械化之后,即便再多的人干活,效率都比不上一台机器。
成年男子一天割麦,大概也就一亩左右。
通常情况下,女子的割麦量比不上男子,但也有例外。
科娟有个同学叫凤梅,她一天能割一亩半地。豫城当地的当代作家刘震云曾说,他的姥姥割麦子比男人还厉害。当然,这只是少数情况。
麦子割完后,还得捆成捆放好,这样方便后续拉麦子。
等割完了麦子,就要用车把麦子拉到场里。
所谓的麦场,就是一片空旷平整的地方。
科伟这些小朋友,由于还不会割麦子,只能去拾麦子。
因为自家的麦子还未割完,所以只能去拾别人家的麦子,一般去地里拾麦子的居多,当然也有在路上拾的。
拉麦车装了很多麦子,在颠簸行驶的途中,难免会有麦子散落。
虽然拉麦车后面,一般会有家人骑着自行车跟着,但也有些拉麦车后面无人跟随。
科伟就跟在拉麦车后面拾麦子,有时候,看到拉麦车后面没人跟着,科伟会用手从拉麦车上薅麦子,当然,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把麦子拉到场里后,要用驴或者牛套上一个石磙,准备碾场。
一边碾场,一边要用杈子翻动麦子,或者把边角上石磙碾不到的地方,挑到中间。
等碾好了,就把脱下麦穗的秸秆垛起来,在豫城这个地方称之为麦垛。
然后就需要把场里的麦子聚拢在一处,进行扬场。
扬场就是用木锨等农具播扬麦子,借助风力去掉壳、叶和尘土。
虽说起来简单,可扬场实则是个技术活。
首先就得有风,没风的话根本无法扬场。
扬场有诸多讲究,比如用木锨铲麦子时,人应该站在背对着风向的方向,这样扬出去的麦子才能借着风力,把麦芒、麦壳、尘土刮走。
并且老把式(在豫城这边是指有经验的干活人)和新手扬场的效果截然不同。
老把式扬出去的麦子,就像一条金色的彩虹,均匀而流畅;新手扬出去的则是一盘散沙,麦子散落得到处都是。
扬好之后,再晾晒几天,感觉麦子差不多干了,就装起来,在豫城这边叫做起麦子。
起麦子的时候,是不让乱说话的,尤其不能说那种装得麦子少的话。据科伟的父亲说,在他们小时候,起麦子的讲究更多,甚至连女人都不让进场。
等把麦子装在布袋里,或者囤起来,收麦子的工作才算结束。
之后便开始着急交公粮了(交公粮的事情,前面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想当年这忙死忙活、又苦又累的收麦工作,到后来用上机械化,半个小时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