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也先在前线损失不小。
而留守的瓦剌老人、妇女们听到动静,也都跑出来和亲人相认。
见到活人的,一个个都喜极而泣,拥抱在一起。
而找不到亲人的,便去那帐篷里翻尸体堆。每当有人找到亲属的尸体,不免悲痛欲绝,一通哭天喊地。
更有许多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只留下家中的妇女老小们,焦虑地向天祈祷平安。
眼前的一切,足见战争的残酷。
朱祁镇四处逛荡,又来到一处临时搭建的帐篷。
这里住着的,全是受了重伤的士兵。
里面陈设很简单,地上铺着毡子,旁边放个火炉,伤兵们一个挨一个躺在毡子上,或呼呼大睡,或痛苦呻吟。
一些蒙古的巫医,或者叫萨满,挨个走到伤兵身边,嘴里念念有词,手上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应该是在给士兵们进行治疗,只是看上去和汉人的跳大神差不多。
这就是蒙古人最主要的看病方法,几乎没有药物,或者即便有药物,其作用也微乎其微,主要靠精神鼓励。
这一点倒是和后来的护士鼻祖南丁格尔照顾病人的方式非常像。
南丁格尔时代,医学已经大为进步,但药物短缺依然是很严重的问题。
无药可用的情况下,她只是通过握住伤病员的手,跟他们说话,感受并在乎他们的情绪,温柔地安抚他们。
不要小瞧精神的力量。
仅仅凭借这个,就让无数的伤员重燃起了生命的希望,终于脱离了鬼门关。
在没有现代医学之前,精神的力量就是最好的安慰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药物还要管用。
而在一众蒙古装扮的巫医中,朱祁镇看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女人。
她年纪已经不小,起码在六十岁以上,头上戴着蒙古族的发饰,身上却穿着汉人样式的衣服。
她也在给伤兵们看病,但是没有用什么巫术,而是端着一碗浑浊的咖啡色的液体,一勺一勺喂给伤员吃。
朱祁镇一眼便认出来了,这是中国人常见的中药。
老人气质很独特,能看出来她在瓦剌部族中地位颇高,很多人见她都会点头致意,以表示尊敬。
“一个汉人老太太,在瓦剌部族中居然有这么高的地位,她是谁?”朱祁镇不免有些奇怪。
忽然,外面吵闹声大作,打断了朱祁镇的思绪。
几个壮汉用担架抬着一个伤者,大声喊着“让开!让开!”,匆匆走了进来。
他们说着蒙古话,朱祁镇也听不懂,但能看出来,担架上这个伤者似乎是个挺重要的人物。
壮汉们抬着伤者,径直走到那汉人老妇身边,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而老妇看到担架上躺着的人的时候,神情大变,显得极为焦急。
“去打听一下,担架上这人是谁。”朱祁镇对袁彬道。
袁彬应声而去,不一会儿匆匆回来,急道:“陛下,不好了。”
“怎么又不好了?你这一天天一惊一乍的。”朱祁镇道,“你慢慢说。”
“这人叫阿失帖木儿,是也先的儿子。据说中了箭伤,已经快不行了。”
“什么?阿失帖木儿?”朱祁镇大惊。
他记得历史记载,这个阿失帖木儿便是后来清朝盛极一时的蒙古准噶尔部的祖宗,也算是个大人物。
“按理,他应该没死在北京之战啊?!坏了,也先应该很喜欢这个儿子,如果他死了,也先一怒之下,丧失理性了,那可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