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华从来没有喝过酒,昨夜四个人分手回家,有点兴奋,入睡很迟,一觉醒来,太阳已经照到了窗口瓦檐背上。梅华隐隐听到了父亲与人争吵声。仔细辨别,声音来自书堂。梅华急匆匆洗漱完毕,狼吞虎咽吃了一碗番薯稀饭,嘴一抹,就跑到书堂里看个究竟。争吵的原因是为毛家村建小学的事。
毛家村虽然都姓王,却有两个祠堂。一个是王荣祠堂,北宋年间迁入,被生产队征用作临时仓库。另一个是王德用祠堂,南宋末元年间迁入。由于村里条件有限,孩子读书,教室放在王德用祠堂。
新中国成立后,卫生健康得到保障,孩子人数激增,原来王德用祠堂办学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需要建设一座新小学。没有合适地址,村委规划在削平紧邻村东的大幕头山的小山头建学校。这个规划遭到了梅华父亲王赟、村里的道士等一批人反对,要求另找一个地方建小学。
大幕头山是毛家村的风水山,森林茂密,树木参天,许多巨木年代久远,要几个壮汉合抱才能围拢。树丫参天,由于地处一隅,有自己的小气候,构成了一年四季有自己的风景。春天鸟语花香,夏季浓荫遮密;到了秋天,则野果累累,鹰飞兔跳,放学休课的男女儿童在树底下互相追逐嬉闹。
王春云在村里也是一条汉子。1950年到镇里赶集,听说有招兵抗美援朝,瞒着父母,把自己小小年纪说成满18周岁报名参军,壮着胆子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朝鲜了。因为从来没有摸过枪,年纪又小,就在后方做后勤保障工作。回国后,组织准备安排他到一家工厂上班。王春云了解到工资不高,自己一个人在外,人生地疏,自己又不识字,还是回家种田踏实,回村了。由于吃了不识字的亏,村里办冬学扫盲班、速成识字班,积极参加,得以脱盲。
1960年,又响应号召赴宁夏支援大西北建设,到了盐碱地黄灌区,适应不了当地干旱气候,身体欠佳,只能回家,也算是历经风雨见过世面的人。组织看见做事有魄力,积极培养他,既当村书记又兼大队长,村里大小权力一把抓。
王春云在大队部召开村干部会议:“现在孩子上学还是在王德用祠堂,冬天冷,附近没有操场,不能体育活动,不符合形势发展。我们每户人家都有孩子,都要上学,村里建一所学校。”
村广播迅速播出了这条消息,村民议论纷纷。虽然惋惜大幕头小山冈郁郁葱葱小森林,但是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四面透风的王德用祠堂上课,夏天苍蝇蚊子追着孩子咬,冬天冻得抖抖索索,回到家里,手脚冰凉,心疼不已,也没有什么可以反对。
王春云是说一不二的人,说干就干。大幕头山几百年巨木老树顷刻间哗啦啦倒下。乌啼鸟叫,狐走兔奔,它们无法与人类抗争,只得东躲西藏,迁往他处谋生。整个除了山腰还有几株大树外,山冈露出了光秃秃的模样。村里老人们心疼不已却无法开口反对。
王赟忍不住了,跑到大队部门口堵住王春云和一班村支部委员,说:“建小学是好事,我不反对,但也没有必要把大幕头山的树全部毁光。”
王春云岂肯让王赟多嘴多舌,没有好气地说道:“开发大幕头是经过集体讨论,为了建小学校舍,为了全村的孩子读书不受冻,课间也有个运动锻炼的地方。不把树砍光,小学怎么建?运动场怎么弄?你告诉我。”
王赟说道:“说好听一点,大幕头是毛家村的风景,说难听一点,是护佑毛家村的风水宝地。你总要留几颗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