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甘苦辛咸,人们舌头感受到的五种味觉,现在通常说酸甜苦辣咸,它是因药物或食物的功效不同而让人味觉产生的主观反应,其中甜便是甘的意思,“甜”字由“舌”和“甘”合成演化而来,本义也就是舌头感受到甘的味道,辛辣也如同甘甜一样,是语言学丰富过程中演化而来的。论舌头感受到的滋味来看,辛辣应是反应最为明显强烈的,其次应该是苦,再次是酸,甘甜则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其中苦与甘甜是相对应的,当不好的日子结束迎接好日子时,我们会用成语苦尽甘来形容,当我们共同面对苦日子和甜生活时,有同甘共苦之说。随之语言的运用及其意境表达越来越多元化,这五种原只是味觉的用字,逐渐成为表达人生感受的用语,就这个层面来说,苦则是人们最为强烈的感受,为了让苦的滋味更加强烈,或者是因为汉语白话式的语言表述少用单个字,采用刺激性的“辛”作前缀,谓之辛苦。苦味是饮食胆汁或黄连的滋味,犹记得小时候学用刀剁鱼时,需要取出非食用的内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切到鱼胆,因为鱼胆一旦切破,胆汁溢流到鱼肉身上,这条鱼煮熟后的味道将会是苦的,黄连的味道几何,歇后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尤为形象贴切。
味觉上的苦,多只是一时口感,而人心理经历的苦则是持久的,关于苦的话题,从小到大不绝于耳,几乎所有人都会经常听到让耳朵起茧的名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们自小就开始接受这种观念,即使父母不愿意孩子吃苦,但是这个观念刻骨铭心,总是有意无意的传达给下一代,乃至在学校里,教师们督促学生们好好学习也习惯将此句脱口而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般寓意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得功名利禄,成为上位之人或值得人们尊敬之人,因此这句俗语带有强烈的功利趋向,视为激励人们努力拼搏的圭臬之言,当然也有人认为“方为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思想,而是说在经历过苦中苦之人,可以在日后生活中更为心胸豁达,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容易获得别人尊重和爱戴等。这句激励人们的话,被留学澳洲的学生引用到其论文题目惨遭滑铁卢,不但未得到认同反而赢得了国外教授的灵魂拷问,质疑人为何非得吃的苦中苦,人的最终目标是否真的需要追求人上人,为何不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这位留学生可能是深受吃苦方能成为人上人的观念影响,却殊不知此观念在异国他乡缺乏市场,该留学生的事情原委不得而知,但网上曾经传上这一小插曲,足以说明不同的社会背景及不同阶层的人,对吃苦成为人上人的理解差异很大,在中国的这句俗语多是用于激励人们向上拼搏的,或许对不同文化的人来解读,却并非善言。作为父母,多半是不愿意子女吃的苦中苦,不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又充分表明父母多希望子女成为人上人,教师们经常耳提面命的灌输这种观念,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考得好成绩,古人劝学时也经常把苦植入其中,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劝学时,著有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晚唐文人杜荀鹤劝学时说“少年辛苦终生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总而言之,人要想成功进步,必须要有“苦”。
吃苦,即承受痛苦或经历艰苦,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人,对吃苦概念的理解会有所差异,但都将归结于人生的艰难不容易,上世纪物质困乏年代,吃苦多半是体力艰苦的劳作,到了21世纪物质丰盛时期,多数人已经逐步摆脱了身体的辛苦劳作,而人们生活之苦多转向心理层面的,社会取得史无前例的进步,然而人们却始终无法减缓生活的艰难困苦。何为吃苦,很多时候普通人吃苦的原因多数是因为生活困顿贫穷,而真正吃苦参考“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说法,则比较有代表意义,即真正的吃苦是为了聚焦一个宏大目标或一个高远的梦想而持之以恒的奋斗过程,它的本质犹如接受上天安排的“大任”而苦心志。遗憾的是,几千年人类文明进程史上,处于社会基层的多数人却无时无刻的经受贫穷之苦,哪怕是处于盛世社会,依然有许多人处于贫困之中,一千多年前的名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仍具有现实感。人们的奋斗,科技的进步,使得绝对贫穷逐渐减少了,少有人会因饿肚子而苦,未来会彻底解决绝对贫困,但是社会中的相对贫穷而从未有实质性的改变,物质丰盛之后,人们的攀比之心更加强烈,徒增了心理之苦,物质世界丰富之后,人的精神世界却开始紧张了。
人生在世,需要经历各式各样的苦,最大的苦应是躯体承受的疾病痛苦,人在医院时,这种感觉自会深有感触,疾病之苦会衍生各式各样的苦,更为可怜的是,疾病之苦是人无法规避的,这或许是生命的核心为悲剧的重要原因。其次便是心理上的苦,欲求不得或者拼尽全力想要而无法获得的心理感受之苦,现代生活快节奏下的背景下,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频发,便是人们要经历心理之苦的最佳诠释,而且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问题的人们越来越年轻化。物质上及体力劳作方面的苦,即贫困之苦,就今日的社会条件来看,应该是比较轻的苦,不过很多布衣百姓,往往是因为贫困之苦而催生了心理之苦,甚至因贫困之苦恶化衍生出疾病之苦。人生的苦,无关妇幼老少,不分古今中外,它往往是人生悲剧的导火索,自然是文学中常有的主题,描写人生苦的诗歌众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层面的居首,本文将赏析描写苦的经典诗词,诗人罗隐的《蜂》,反映普通百姓经历辛苦却无法享受甜的社会现实,元曲家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反映任何时代最不容易的都是百姓。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诗红人不红的典型代表,人生经历处于风雨飘摇的晚唐时代,多次参加科举却未能及第,他的多首诗句可判断出,他应是悲观色彩浓郁的诗人,其《自遣》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传世经典名言。这首咏蜂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成蜜的形象来抒发苦的滋味,前两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是说无论在哪,只要是鲜花盛开之所,都有蜜蜂的身影,后两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即是说蜜蜂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是为谁而忙碌,而又是为谁酝酿甘甜的蜂蜜,见识过蜂蜜酿蜜的人们,将会更加容易理解作者此诗的寓意。蜜蜂,是有益人们的飞行类动物,歌颂的对象,只要有花朵盛开的地方,常有它的身影,从花丛中采蜜后回到蜂巢里酿蜜,人们可以获取甘甜的蜂蜜,故不辞辛苦的蜜蜂常得到人类的称赞。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个层次:最低一层如蜘蛛一样,从自身体内吐丝织网;其次像蚂蚁一样,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最高层次似蜜蜂一般,从外采花粉后而内吐露出蜂蜜,可见蜜蜂采花成蜜深得人们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