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是家喻户晓的《咏鹅》,在文化知识唾手可得的今天,它或许不再是人们的启蒙作,但作为咏物诗,它对人们学习古典诗歌依旧具有启蒙寓意。说起这首咏物诗,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一位农民兄弟依葫芦画瓢作诗创作《咏鸡》传上网络平台后,受到了相当大的质疑,网友们对此莫衷一是,多有批评其东施效颦,以致很多网友开始以此格式创作《咏猪》和《咏狗》等打油诗供人们欢笑一刻,不过宋代倒真有一首咏鸡诗,只不过诗作内容几无鉴赏价值而不为人所知。咏,是指声调抑扬顿挫的念,常与吟搭配,意为有节奏的朗诵诗文,在很多古典诗歌里,很多诗词题目中亦带有吟咏等字眼,一般咏字是诗题的首个字,如骆宾王的《咏鹅》,寄托了一定感情的咏物诗,通过歌咏事物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里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寄托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流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寓意美好的愿望,或者包含生活哲理及生活情趣等,如骆宾王另有一首咏物诗《在狱咏蝉》,是他借蝉的高洁品行寓意自己的心迹及表达了希望明辨是非、昭雪沉冤的愿望。自然界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微至花鸟虫鱼等,都可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骆宾王的这两首诗歌咏对象分别为鹅和蝉,皆是自然界的动物,姑且称它为咏动物诗。据统计,唐代有六千多首咏物诗,定有很多文人歌咏动物,歌咏采得百花成蜜后的蜜蜂,如晚唐诗人罗隐的七言绝句《蜂》,乃至令人讨厌的蚊子也有人歌咏,如《咏蚊》诗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之手,不过这些咏动物诗的质素差点意思,而一些咏植物诗倒是可以,如傲雪盛开的梅花,有多首《咏梅》诗词值得品读,寓意送别且具有观赏价值的柳树,代表作如贺知章的《咏柳》,备受文人称赞的竹子,代表作如《咏竹》及清代文人郑燮的《竹石》。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即是表达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如在不惑之年被投入监狱的骆宾王作咏蝉诗,通过描述蝉鸣高远的特点,融合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作为患难人的心声。有些咏物诗的情感表达委婉含蓄,需读者细心体会,有些诗篇直抒胸臆,咏菊类诗篇,多半表达悠然闲适清净淡雅的心境,咏梅诗多是作者寓意自己不媚于俗保持坚贞高洁的本性。咏物诗,比较偏重所咏之物的形象,需要作者对物的细心观察,如贺知章的名作《咏柳》,则是通过描述柳树及柳叶的生动形象,描述出春天生生勃勃景象,传达出作者歌咏春天美好的喜悦之情。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小学时便会学的咏物诗,同骆宾王的这首《咏鹅》一般,是很多小朋友们必学的篇目,梳理咏物诗时,最容易想到的也是这两首。骆宾王的这首《咏鹅》是人们特别熟悉的诗,在此不再赘述,而《咏柳》也是相当熟悉,然而古代文人赋予了柳树更多的内涵,尤其是古代文人的送别之作,多有柳的身影。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首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指高大的柳树精装打扮成碧绿色,万条垂下的柳树嫩叶像丝带一样,成语小家碧玉常用来形容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形容仲春二月时的柳树像盛装打扮的漂亮女子一样美丽。尾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先疑问式的问是谁将柳树叶修剪的这么美丽动人,再回答道是二月的春风,一问一答的方式巧妙的刻画出春天的魅力和春风的自然工巧,新颖别致的把春风孕育柳树的形象表现出来,呈现出不经修饰的自然美感。这首诗首先将嫩绿的柳树绿丝联想成身穿嫩绿装束的妙龄女子,形容她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后面采用问答闭环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匠心独运将春风孕育万物的形象展现出来,自然晓畅烘托春天的无限美感。
柳树,常见于河道两旁和庭院的植物,柳树种植在河道两旁可用于加固河堤以防水患,用于装饰庭院可发挥其观赏价值,是用于美化市政道路及装饰公园庭院的优质品种,柳树品种众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为杨柳。人们常说的柳树也多是指杨柳,其来源盛传与隋明帝杨广有关,据说他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的通济渠期间,臣子建言在运河的堤岸种植柳树保持水土以防水患泛滥,于是在大运河沿岸成片的种植柳树,并御书赐名国姓“杨”,故合称为杨柳留名于后世。柳树盛开之际,繁盛的枝叶呈垂下的姿态,也即如《咏柳》诗第二句那般,故它亦有了“垂柳”一词,贺知章的这首诗在歌颂柳树题材诗篇里,别具一格,自是描写柳树最具盛名的篇目,其他较佳的柳树诗句,有如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和晚唐诗人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等。
古人远行以乘船居多,故友人之间多会在渡口送别,好比现代人的车站、飞机场等,渡口周边又多有柳树成荫,加上柳与留同音,于是在文人的演绎下,赋予了它送别的寓意,故有折柳送别的说法,在很多送别诗词常见柳的身影,如王维送别诗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送别友人时写“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亲”,晏几道送别有情人的词句“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现代人送别简捷便利,驱车送至车站火机场即可,显然已无古代人们渡口送别的情景,因此折柳送别的意境很难深入现代人心中,但送别时的心境或能相通,因为车站也易见感人的送别场面。人们分别之后,尽管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保持联络,但是能够再次相会的可能性极低,也未知猴年马月可再次相见,大概率与古人一般,天各一方的状态并无二致。
所咏之物里,柳是植物界的代表,另有岁寒三友中的竹和梅,亦是文人喜欢歌咏的植物,竹的寓意或许不比梅更受欢迎,但是竹对于人们的生活的重要性远胜过梅,竹的用途几乎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全方面,而梅花多只是观赏价值。在衣食方面,竹子可编织成遮阳避雨的斗笠,竹的嫩芽即餐桌上美味的竹笋,更为突出的是制作一日三餐都要用到的筷子;住行方面,可以搭建特色竹屋,钢管建材尚未普及的时代,建筑用的排栅脚手架多取材于竹子,且很多地方仍用竹子搭设施工脚手架,旅游景区供游客在溪水流嬉戏的竹筏,甚至有对竹子情有独钟的手艺人,发挥聪明才智将它当作结构材料制造自行车售卖。孩提时代,家里的很多工具皆取材于竹,亦见过手艺人用竹子编织日常工具,如小椅子、洗锅碗的刷子、晒稻谷的扁、铲稻谷的簸箕、装稻谷的箩筐、妇人到田里摘菜用的篮子和炎炎夏日里乘凉的席子等,这些小时候常用的家庭工具,皆取材于竹,总而言之,就八九十年代的乡下情景来看,竹子可能是生活上用途最为广泛齐全的植物。
竹子在发展物质文明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对人们精神文明层面也同样发挥着效用。在文化层面,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人们便开始使用竹子编织竹简记录历史,有了造纸术后又成为制作优质纸张的原材料。在音乐艺术方面,可用作丝竹管弦乐器,如吹奏的竹箫,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也总离不开竹子的身影。在人文领域,竹子被赋予的精神尤为鲜明,在传统士大夫心中,首先因竹子有节的缘故,视为有气节的象征,其次竹子具有弯而不折、折而不断的较好韧性,被文人赋予了刚中带柔的蕴意,再者竹子具有秀逸的神韵和四季常青的特性,可以寓意青春常驻,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被文人常用来比喻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传言很多文人墨客,上了年纪会对竹林徒增喜感,在盛唐时期,王维出世后隐居的别墅周边便有大片的竹林,今日许多山野别墅也会习惯性种植竹林,一些民宿型房屋也有竹子的陪伴,竹子对人们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是容易成为文人所歌咏的对象,如对竹赋诗的佳作《咏竹》和《竹石》。
《咏竹》
(明)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