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有个美好的故事流传于世,吴越国的国主钱鏐料理完繁忙的政事后,欣赏到凤凰山脚下桃红柳绿、万紫千红的风景,顿时想起已经回娘家小住的夫人吴氏多日不见,于是提笔写下一封书信托人带去给夫人,信中写到很想念她,却又留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么颇有技巧的语言,让夫人吴氏甚是感动,此事传开后成为佳话。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丈夫对妻子深沉内敛的爱,一百多年后的苏轼还依此典故作诗《陌上花三首》,说吴人(即吴越王所管辖的区域的人,今相当于江浙沪一带)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意思即田间阡陌上开满了鲜花,夫人可以慢慢欣赏花,不用着急回来,原本吴越王是非常想念夫人而急切的想催她早点回来,但是却正话反说,说缓缓而归。这个美好的佳话,真实与否无关宏旨,它让我们理解更多的是,语言表达是非常讲究技巧的,汉语言体系中,正话反说是最为常见的言语技巧,尤其是汉语口语,乃至需要结合上下文背景及说话的语气去理解,其本质上是人们在表达内心想法时宜避免直言不讳,直言不讳容易让人心里不舒服,而智慧之人通常多会委婉说辞。
在诗词文学中,婉转隐晦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是非常多见的,犹如吴越王钱鏐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的核心字词无疑是归,即返回归来,从外面回来之意。归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原来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后引申为返回义,古人认为女子出嫁说明该女子有了归宿,因此进一步引申为归宿之意,其成语如无家可归、归心似箭等,都含有返回之意。在诗词中,归字算是出现频率较多的字,其寓意往往是很久未返回的状态,犹如“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之言,暗示夫人吴氏久去未返,汉代《十五从军行》中的“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南北朝《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李白边塞型诗篇《关山月》中的“戍客望边色,思归当苦颜”等,“归”字的背后都含有“久去未返”之意,孟郊歌颂母爱的名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更是直白的诠释了其蕴意。唐诗系列里,有一种类型名为闺怨诗,这类诗大多描写少女少妇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有些忧愁的源头便是思念久久未归的丈夫或情人,如中唐诗人权德舆脍炙人口的名作《玉台体》,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夜雨寄北》亦相似,诗句中归字皆有特色韵味。
《玉台体》
(唐)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得益于网络的宣传,有幸见识到这首诗,对尾句“铅华不可弃”尤为喜欢,诗虽简短,但需要注解方能读懂,缘由网络上看到诗词学者对其的讲解,方对这首诗感兴趣,学者说此诗需要将其嵌入生活中理解,也说它含有浓郁的唐代生活气息。首句“昨夜裙带解”,女子晚上休息,丈夫不在家时,裙带去莫名的自行解开了,这是很悬疑的说辞,有可能是女子睡觉时幻想和丈夫温存一番,女子不由自主的解开裙带,接着说“今朝蟢子飞今”,古代见到蟢子飞时,被视为喜乐的征兆,前两句皆为喜兆的描写,亦是非常暧昧的艺术手法,把女子思念丈夫的急切之情展现的生动传神,令人玩味。第三句“铅华不可弃”,铅华即女子的化妆品,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尽管没有人欣赏自己或是爱自己,也要精心装扮一番,表现出自己爱自己的样子,精心打扮无疑便是女子爱自己的直观表现,装扮不仅仅为了取悦他人,更重要的是取悦自己,去延伸这句话的深刻意境,则是哪怕人生处于最为荒凉无助的时候,也得把自己整得漂漂亮亮的,这句话或许适合送给那些处于低迷抑或不爱装扮的女子们。尾句“莫是藁砧归”用了典故,藁砧即今日切菜剁肉的砧板,出现在诗词中,是古语中对丈夫的隐喻,故这句诗大意即说,莫非是丈夫要回来了。学者讲解这句诗时,提到他小时候常在眷村里找朋友玩,时常听到有妇人拿着菜刀剁砧板时嘴里常念叨“杀千刀的”,学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形象的讲解了藁砧为何隐喻成丈夫,更说到这首诗需结合生活经验去体会,意境韵味自会不言而喻。
女子负责主内的社会情势下,夫妻闹别扭吵架后,丈夫一般是甩门而出,而独留妻子屋内哭哭啼啼,但是家务依然是妻子在操持,到准备膳食时,把肉菜放在砧板上,也即古代的藁砧上,妻子拿着菜刀在剁肉时,会习惯的在嘴里念叨道“你这个杀千刀的,我剁死你”,这首诗第四句所蕴意的生活气息便是如此。笔者早年在乡下农村时,见识过母亲或者伯母婶婶在厨房准备饭菜时,经常一边切菜剁肉一边唠叨丈夫的不是,甚至开骂,结合该诗的注解,对这首诗的韵味自会宛然一笑。这首诗作者巧妙抓住唐代女子思夫的心态,通过生活化的语句对其进行渲染,将女子的思夫之情含蓄的呈现出来,对丈夫是否归来却不留笔墨或伏笔,留给读者去自行遐想诗中的未尽之意。这首诗最为值得铭记的是“铅华不可弃”,这句话好似女子的内心独白,悄然的描绘出“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形象,拿到现代来讲,可用来鼓励女子为悦己者容,更重要的是寓意爱自己,将自己最美形态展现出来。以闺怨情调为主《玉台体》系列组诗是权德舆的代表作,犹如“昨夜裙带解”这首,引用了裙带解、蟢字飞等生活中不经意的生活细节,刻画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思夫情绪,感情真挚且朴素含蓄,俗不伤雅亦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权德舆作为中唐时期的宰相、诗人、文学家,是历史上少数去世后谥号为“文”的臣子,因此又称他为权文公。在仕途上,权德舆仕宦显达,曾执掌文柄和厕身宰相高位,名重一时,很多社会文人名流投其门下,政治上主张德政和法治结合,严惩贪官污吏和减轻民众税赋等,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和后世的赞赏。权德舆不仅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著述颇丰,同时代颇有盛名的文学家韩愈更是赞赏称道他“行世祖之,文世师之”,然后文学知名度却远不及韩愈。韩愈的历史名气主要源自他被后世文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且著有多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章,如《师说》和《马说》等,《祭十二郎文》亦是代表作之一。魏文帝曹丕曾言道,文章乃不朽之盛事,也即好文章可以名垂千古,这对于一些文学家的确是做到了,如一代文宗韩愈以及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等,权德舆未能名垂至今,或许是他的诗文不敌韩愈,尽管他们曾经都是文学大家,都获得最高等级谥号的单字“文”。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此诗是作者给家人的回信,有学者考证此诗是作者写给妻子王氏的,也有认为是写给友人的,由于年代久远,没有确切的考证,从其内容来看,诗意情思委屈,缠绵悱恻,大概率像是写给妻子的,倘若是写给友人的,基友情节明显,而且未免纤弱过于细腻柔媚,默认此诗是写给妻子的回信,更为有利于解读此诗意境。对于李商隐而言,非常遗憾的事情是,作此诗时,妻子已不幸病故,因此甚至会有人牵强的将此诗赏析为悼亡妻子的诗,也有人考证得出,李商隐作此诗时是已经获悉妻子亡故的,因此此诗是回复位于北方的长安友人的,总之尚无权威的考证定论,莫衷一是,全凭读者按情感倾向去赏析,然而这首诗蕴含的缠绵故事,易受许多重感情的读者喜欢。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未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